1. 研究的理論基礎
1.1 多元智能理論
基于對傳統智商概念和智能一元化的懷疑,美國發展心理學家霍華德加德納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論。他將智能定義為:“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或社會中,解決問題或制造文化產品的能力。”他認為智能是多元的(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數學邏輯智能、語言智能、空間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識智能等),而智能的選擇既源于生物學,又要考慮根據一個或多個文化背景來評價。加德納提出,每個正常人都在一定程度上擁有多項智能,人類個體的不同在于所擁有的智能的程度和組合不同。因此,在教學中若注意鑒別并發展學生的優勢智能,并幫助學生將優勢智能的特點遷移到其他智能領域,則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開發學生的智能。
1.2 建構主義理論
根據皮亞杰的認知建構主義觀點,學習不是來自能夠轉移到人的頭腦中的事物信息,而是來自學習者與環境之間的極為重要的建構性的相互作用,其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學習者先前知識的影響。強調學習的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如果信息被用于解決問題,那么它的作用是工具而不是孤立的事實,信息如何呈現是非常重要的。維果斯基的建構主義理論中,文化為孩子們提供了發展的認知工具,這些工具的類型和質量決定了孩子們的發展圖式和發展等級。就是說學生的學習成果取決于學生帶到課堂中的知識、目的、動機以及他生存的文化和生活背景。建構主義的觀點應用到現代課堂教學中,強調學生頭腦中已有的知識是他同化新知識的基礎,只有當學生已有的知識與新知識之間產生了本質的聯系,即教學必須尋找到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為學生提供適當的情景時,有意義的學習才會發生。由于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不同,學習的目的、動機以及生存的文化和生活背景也存在差異,所以實施差異化的教學,幫助學生主動建構自己的科學概念是必要的。
1.3 數學學習力的模型
數學學習力的模型是由數學能力及其各個核心要素之間的構成的一個綜合系統。
數學學習力的核心組成要素,包含兩部分六要素:數學知識與經驗、合作與交流、
數學活動、策略與反思、動機與信念、批判與創新。
數學學習力通過以上模型中的六項核心要素來體現。這些要素是個性化的,又
是相互影響的,共同協作促進學生的數學學習力的發展。該模型參照DeakinsR.Crick
教授雙螺旋理論,由兩個三角形組成,正三角由策略與反思、動機與信念、批判與
創新組成,代表了學習個體的學習意愿,形成批判創新的思想是其發展的最高形式;
倒三角由數學知識與經驗、合作與交流、數學活動組成,代表了學習個體數學能力的
發展,知識與經驗是基礎,其數學能力的發展是在數學活動、合作與交流中進行的,
正反三角形相互作用促進學習個體的數學學習力。六個要素的具體闡述如下:

2. 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主要采用文獻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統計分析法和行動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進行研究。
(1)對有關理論依據的研討及國內外相關經驗的研究狀況,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
(2)調查研究部分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并輔之以訪談法,獲取研究所需的各種資料;
(3)論文的撰寫部分采用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相結合的方法,對問卷結果進行統計分析。
|